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序
悼子篇 其一 明 · 姜希孟
 押词韵第十四部 出处:私淑斋集卷之四
呜呼。父子天性也。脩短天数也。天性之亲。不能得之于脩短之数。则一哀之所由兴也。亡儿(麟孙)。自从髫龀。深有器度。岁在丙子。吾方系狱。儿至五岁。在母怀中。乃于夜分。月轮升空。儿合掌如有所祷。母问何为。儿云。向月祷父耳。母为感泣。每当食。向天长跪祝祷。人皆怜之。儿年六岁。始知读书。如有怠惰。敕令出外。居数刻而辄能成诵。儿年九岁。通诵孝经庸学。论语孟子。稍知大义。一日问余曰。传云伯夷圣之清者也。武王伐纣。伯夷叩马而谏。武王是则伯夷非也。伯夷是则武王非也。请问其说。余佯诘之曰。于汝心孰为是。儿曰。伯夷差是。余又诘之曰。武王。天下之大圣也。何以伯夷为是。儿云。君臣之分为重也。余深器其所见之正也。遂教以权经之说。儿解其意。喜幸弥日。后值新正。诸儿皆著新衣。儿独被弊。僮仆欺其蓝缕。儿云。心不如人。才不如人。吾所耻也。衣服之不如人。非吾所耻也。游戏自如。又记父母生辰。密令奶母具时物。得献劝尝。为下一箸则儿喜殊深。辛巳秋。与同学群童联句。儿所作居首。儿喜来报。余戒之曰。早有虚名。无益于学。慎勿学诗。儿不复为联句。吾戒儿曰。如欲读易。当先诵六十四卦。画作八卦,河图,洛书等图。又当诵九九九归算乘除法。儿请授。一再教之。辄能记诵。复取群书中要语。自一至十。为作立成教之。后岁馀。疑其必至其忘也。呼使作河洛二图。儿能随笔成图。不失位次。稍说其意。后令诵前授。皆能成诵。不差一字。往者朝燕。戒令家人勿生悲想。儿数日忘寝食。为作赠行诗三绝。及出都门。儿悲号追至饯亭。吾亦不能不为之下涕焉。因戒之曰。吾归无所望。望汝勤学耳。自吾去家。儿于冬夜。读书不辍。无小懈。母恐成疾。命止之。及吾还国。见儿颡有顽瘢。问诸左右。皆云吾赴燕都。母为设消灾道场。令儿点香。儿精心虔祷。终日匪懈。每日上香。辄举首扣地。额为之成顽。儿自通言语。未尝妄语。宽裕不迫。孝诚不类凡儿。吾以是器之。今其暴亡。吾宁不悲。呜呼。人谁无死。夭札为伤也。岂无夭札。望重期远。而遽至于夭札者。为尤伤也。夫以远大之望。屈于促途。膝下之爱。委诸山足。呼天躄地。两俱茫茫。烦冤壹郁。泄之以词。
有子有子年十三,六亲携抱称善男。
从师读书颇知义,往往吐出非常谈。
老夫宁知及夭札,重之不减双金南。
今日送儿隔九原,逢人欲说犹怀惭。
呜呼一歌兮歌以黯,春风吹泪盈裙衫。
次前所寄绝句韵。赠欧阳二十九伯虎 其一 金 · 李奎报
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:东国李相国后集卷第四
予昔登第之年。尝与同年游通济寺。予及四五人。佯落后徐行。联鞍唱和。以首唱者韵。各赋四韵诗。此既路上口唱。非有所笔。而亦且以为诗人常语。便不复记之也。其后再闻有人传云。此诗流入中国。大为士大夫所赏。其人唯诵一句云。蹇驴影里碧山晚。断雁声中红树秋。此句尤其所爱者。予闻之。亦未之信也。后复有人能记一句云。独鹤何归天杳杳。行人不尽路悠悠。其首(旧本首下有句字。)落句则皆所不知也。予虽未至聪明。亦不甚椎钝者也。岂其时率尔而作。略不置意而偶忘之耶。昨者足下访予。有坐客言及此诗。因问之曰。相国此诗。传播乃国。信乎。君遽对曰。不唯传播。皆作画簇看之。客稍疑之。君曰。若尔。予明年还国。可赉其画及此诗全本来。以示也。噫。果若子之言。则此实非分之言。非所敢当也。虽然。义不可虚受。且欲备东还时傥记吾诗。不忘向之二段事。以是次前所寄绝句最后一编韵寄之。其必以此者。此诗本起于因君之求。予诗所作也。今之所赠。亦颇相类然尔。惶恐云云。
惭愧区区一首诗,一观犹足又图为。
虽知中国曾无外,过自为辞恐或欺。
摰父1903年 清末至民国 · 方守敦
七言律诗 押侵韵
壬寅夏摰父先生奉命游日本,考察学务。予亦继往,居东三月,日日追随。秋末,同舟还国。归后逾年,遂病殁于家。先生志未行,而世局党论,风潮日大。叔节有追悼之作,依韵和之,不胜今昔无穷之感也。
一别千秋奈此心,凄凉往事细追寻。
高秋仙侣蓬山曲,皓月楼船碧海深。
国事纷纭长太息,人才摇落几悲吟。
潮声天地今横激,洒泪西风合醉沉。